2025年8月8日20:00,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红岩铸魂 六艺润心”文化育人辅导员工作室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高校思政研究所学术部、11家辅导员工作室联合主办了公益圆桌读书会(第十三期)。
本次读书会由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红岩铸魂 六艺润心”文化育人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陈宗霞主持,重庆交通职业学院“无涯”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韦杰、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财富观培育”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马永悦、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预见未来”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牛倩老师共同分享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人格塑造研究》的阅读感受。
理论深耕:职业人格的“五个维度”与育人使命
陈宗霞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逻辑主线,引导与会者深入理解书中提出的辅导员职业人格“二阶五因子”结构模型: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理想和职业能力。陈宗霞指出:“职业人格是辅导员工作的‘底色’,决定了我们能否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韦杰从多维结构视角深入剖析职业人格内涵:“外层是‘德、智、美’的精神追求,内层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辅导员需以自律和创新为翼,在行政、专业、研究等不同赛道中实现价值。”她结合自身从实务型到管理型的转型经历,提出“尽责+终身学习”是职业成长的核心动力。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马永悦老师结合书中案例,强调职业情感的重要性:“仁爱无私的情感是化解学生问题的关键。面对违纪学生,既要坚守规则底线,也要用共情搭建沟通桥梁。”
实践探索:赛道选择与育人艺术的平衡
针对“如何塑造职业人格”及“不同赛道如何适配”,嘉宾们分享了鲜活经验。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马永悦老师以比赛型辅导员视角分享:“职业能力是赛场夺魁的基石,但若缺乏职业情感的温度,演讲再精彩也难以打动学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牛倩则从MBTI人格特质(ENFP)出发,坦言:“快乐小狗式的亲和力能拉近师生距离,但严谨性短板需团队协作弥补。”她以“数智分身牵牛花姐姐”为例,展示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网络思政的吸引力。陈宗霞则立足研究型辅导员,为大家分享了如何在工作中找到研究选题。韦杰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指出,实务型辅导员可深耕日常管理与专项领域(如心理健康、就业指导),通过积累案例晋升学工管理岗位或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严管与厚爱如何兼顾?
在讨论环节,“严管与厚爱如何兼顾?”这一问题成为现场热议焦点。韦杰书记提出“三度法则”:“建立信任是温度,依规处理是效度,思想引领是高度。”牛倩老师补充“三明治沟通法”,强调“批评要长出教育的翅膀”。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高振东老师则从违纪处理案例出发,指出:“规则是底线,但惩戒后更需持续关注学生心理重建。”
互动环节:思维碰撞激发创新火花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辅导员围绕职业人格塑造的现实困惑展开热烈讨论。其中,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路初心”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杨林老师结合学生管理实务,提出“学生作弊,辅导员是否要进行处分” 这一尖锐问题,引发在场辅导员的深度思考与热烈探讨。这一讨论聚焦职业人格在具体育人场景中的落地实践,让在场辅导员深刻认识到:职业人格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学生问题处理中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中。处理学生作弊等违规问题时,辅导员既要坚守规则底线,彰显职业人格的原则性;又要融入教育温度,传递职业人格的育人初心,最终实现“处分即教育、规范即成长”的育人目标。
专家引领:职业人格塑造是终身课题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李怀杰老师在总结中表示,本次读书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李南老师的著作为职业人格塑造提供了双重视角,而一线辅导员的分享让路径更具象。他强调,职业人格塑造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核心,需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本次读书会通过理论碰撞、案例互鉴与跨校对话,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了“人格修炼手册”。与会者一致认为,唯有以职业认知为舵、职业情感为帆、职业能力为桨,方能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航程中行稳致远。

